去古鎮旅游的游客無非就是想感受古鎮的民俗文化及歷史遺跡等,在中國數百個古城鎮中,知名度比較高的有婺源古鎮、周莊古鎮、烏鎮、麗江、大理等,而不乏有一些古鎮,雖然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,但多數游客對其旅游經營模式似乎并不接受,以至于這些“作死”古鎮的口碑每況愈下,前往的游客寥寥無幾。比如2013年鳳凰古城以收取高額門票的方式進入古城,雖然短期達到預期效果,但鳳凰古城多年經營的口碑很快就出現了斷崖,可謂差評不斷,很多游客對鳳凰古城以高額門票為盈利目的方式表示反感,同時也抵制這種過度商業化模式,以至于2016年取消門票。鳳凰古城經過一收一停之后,口碑修復是一大難題。
鳳凰古城
鳳凰古城是經營權轉讓模式,2001年鳳凰縣政府將境內八大景點,包括鳳凰古城的經營權轉讓給黃龍洞投資公司,轉讓期限為50年。由一個專業的公司經營一個景點,本身是沒問題的,但像鳳凰古城這樣過度商業化后導致的口碑下降,是否能避免,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
古鎮收取門票其實并不稀罕,因為古鎮需要維護管理,但以收取高額門票為盈利點是很難被游客接收的,與鳳凰古城類似的情況還有蕩口古鎮,這個依倉河而建的古鎮因電影《唐伯虎點秋香》而逐漸被人了解,但隨著游客流量增多后,景區做了個作繭自縛的決定,除無錫本地人以外,外地游客進入古鎮景點一律收取門票,這一做法遭到游客們的抵制,以至于前往的游客寥寥無幾。
蕩口古鎮
古鎮過度商業化后,給游客帶來的不是歷史遺跡及當地民俗文化,而是高消費。古鎮給游客留下的印象也不是文化氣息深厚,而是古鎮消費太高。當然,這是很多古鎮的通病,過度商業化會使古鎮文化氣息變味,民俗文化也會被這些商業氣息沖淡。去古鎮旅游本身就是一次休閑之旅,但隨著多數古鎮的過度商業化后,古鎮之行逐漸演變成一場毫無意義的旅行。
古鎮的“古”就是時間領域的歷史性質,也是文化精神領域的集中表現,過度商業化只會淡化古鎮的歷史文化,這對古鎮來說是毀滅性的。而造成這一情況發生的,基本都是古鎮管理者或政府將古鎮視為搖錢樹的后果。
要解決古鎮過度商業化的問題,其實不防參考一下國外成功案例,比如法國貝弗龍古鎮,一座1000多年歷史的古鎮,以周邊旅游空間及資源組合方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,而黑金城古鎮當地政府對古鎮商業控制非常嚴格,古鎮相應的擴建開發都有相應法規,而整個發展規劃也非常有戰略眼光,而其他如瓜納華托,昆卡,維羅納等古鎮的成功案例,也是國內古鎮經營者需要借鑒的。